鼎力教育-安徽成考网:工信部备案号:皖ICP备18015012号-1;公安部备案号:34010202600765。
你的位置: 首页 > 成考政策 > 新闻动态
“十三五”安徽教育发展巡礼之特色篇—守教育初心,助力特殊教育迈上新的台阶
发布时间:2020-12-29 作者:安徽成考网 http://www.ah-edu.com 点击:

全省建立特殊教育学校累计建筑面积达11万平方米,基本实现了30万人口以上县建特殊学校,已建普通学校特殊教育资源教室335个,各地全部贯彻落实特殊教育生均公用经费6000元标准……

一个个鼓舞人心的数字背后,温暖的是许许多多残疾少儿的家庭,彰显了一批批特教人孜孜不倦的教育情怀,更是我省特殊教育近几年实现新跨越、新发展的美好见证。

特殊教育是国民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的兜底工程。从党的十八大提出“支持特殊教育”到十九大提出“办好特殊教育”,新时期特殊教育也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尤其在“十三五”期间,我省大力实施《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特殊教育第二期提升计划(2017-2020年)》,持续提升特殊教育水平,切实保障残疾人受教育权利,推进我省特殊教育事业迈上新台阶。


加快硬件投入,保障教育经费,夯实优质教育基础

在合肥市新站区职教城的学林路上,合肥特殊教育中心北校区大气磅礴的校门格外引人注目。走进校园,红砖青瓦,校舍俨然,环境优美。“学校占地125亩,建筑面积60000平方米,2018年11月动工,在市委市政府及市教育局的支持指导下于今年的9月1日顺利进驻新校。”副校长张文胜介绍说。新校区现代化教学设施基本齐全,合理配置各类辅助用房,目前有功能室75间。在9月11日新学期的开学典礼上,新生代表陈畅更是表达了来到这所花园式校园的欣喜。

新形式需要新的探索,加快特教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办学综合实力,是办好特殊教育、实现特教现代化的基础和保障。作为目前安徽省规模最大的特殊教育学校,合肥特教中心新校区的建设和发展,实则是我省特教发展的一个代表和缩影。近年来,全省各地结合残疾学龄人口变化趋势和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科学测算特殊教育需求和存在的资源缺口,组织开展第二期特教提升计划项目库的规划编制和建设工作。

“十三五”期间,全省新建特殊教育学校校区有合肥特教中心、亳州特校、蚌埠特校、桐城特校、濉溪特校、无为特校、南陵特校、和县特校、泗县特校、砀山特校,各校累计建筑面积达11万平方米。六安市、临泉县、望江县、肥东县等地特殊教育学校正在建设中,其中计划于2021年4月竣工的六安特教中心新校,总用地面积160亩,建筑面积65000多平方米,建成后将为皖中地区的残疾儿童少年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

教育经费的保障也是解决特殊教育发展困难、消除特殊教育发展不足的重要举措。目前各地贯彻落实特殊教育生均公用经费6000元标准,进一步完善财政为主、全民覆盖的特殊教育服务保障机制,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各方参与的特殊教育工作格局,加大了对特殊教育经费的投入。2019年12月,蚌埠市人民政府在官网就《健全特殊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进行了主动回应,“在确保2017年特殊教育学校生均公用经费6000元的基础上,县区可根据学校招收重度、多重残疾学生的比例,适当增加年度预算,力争2020年生均公用经费达到8000元”。目前合肥市、宿松县也均将这项支出提高至8000元。

此外,加大残疾学生资助力度,扩大补助范围。萧县特殊教育学校对残疾学生资助实现全覆盖。肥西县、长丰县额外给与每生每年分别3600元、2500元的生活补助。马鞍山市设立每年15万元的专项资金用于学生就餐补助,同时按照市特教中心在编教师数人均5000元追加办公经费,设立送教上门专项经费5万元,拨付学生伙食补贴10万元。


特殊教育义务普及水平提高,推动特殊教育向“两头延伸”

落实送教上门,确保残疾儿童少年不失学、不辍学。阜阳市实行“一人一案”,以区县为单位,对每一个孩子的残疾类型、残疾程度和家庭情况进行全面了解,制定具体解决方法,把责任落实到个人、落实到校,做到全覆盖、零拒绝,形成了以特教学校为主,以随班就读为辅、送教上门为补充的发展格局。而在滁州市特教中专学校,校长吴书刚经常带领党员教师开展“送教上门”服务。目前,学校送教上门的残疾儿童共54人,大多数来自来安县各个乡镇的贫困家庭。学校把22名送教教师分成5个小组,利用周六的时间坚持送教,风雨无阻,每学期送教课时达60余节。宿州市特教中心还成立了“天之翼志愿服务队”,至今已为各乡镇400多名残疾学生开展送教活动。送教上门,为不能入校学习的残疾儿童托起一片爱的天空,也让他们实实在在感受到来自社会、学校的关注和关怀。

实施融合教育,加强普通学校特殊教育资源教室建设。推进融合教育,加强特教资源室建设,为残疾儿童的教育发展保驾护航。合肥市金斗路小学在每年的一年级新生入学后,都会开展普特融合宣讲活动。“有你,我们并不孤单”“不是别人不理解,而是别人不了解”,学校的七名特教老师,精心准备视频和PPT,带着满满的爱心和专业进入到每一个一年级普教班,向孩子们介绍特殊儿童的类别以及亲身演示与特教孩子的相处方法,让普教和特教的孩子相互走进班级,做游戏,交朋友。此外,学校还借助助残日、自闭症日、日常课堂开展一些列活动,将融合渗透到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绩溪县人口15.9万人,虽无特教学校,但于2017年、2018年分别在桂枝小学和适之中学建成两个特殊教育资源教室,2020年城区扬之小学建设一个特殊教育资源中心,残疾儿童教育和康复保障能力再次提升。“十三五”期间,全省已建设资源教室335个。

发展残疾人学前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推动特殊教育“向两头延伸”。在提高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普及水平的同时,我省加快发展非义务阶段特殊教育,鼓励特殊教育学校设立学前部、附设幼儿园和高中部,补齐学前教育和高级中等以上特殊教育“短板”。11月12日,铜陵特校“学前康复部”正式挂牌,此举标志着铜陵特校正式走上“康教结合”的创新发展之路。合肥特殊教育中心是一所集学前教育、九年义务教育、综合高中教育为一体的特教学校。今年的7月4日,其附属幼儿园建园后的第一届毕业生学前康复部2020届毕业典礼如期举行。政教处副主任邓大柱介绍说:“目前附属幼儿园共有残疾幼儿82人,最小的才2岁半。”而面向全省招生的残疾人综合高中,至今已有近400人分别被北京联合大学、天津理工学院、西安美工学院登高等学校录取。此外,滁州市、亳州市、宿州市、阜阳市、淮南市、六安市等地也积极依托特殊教育学校开设不同类别的残疾人高中阶段教育。

加强技能教育,增设职业类课程,也是各特教学校积极改革、探索教育新模式的内容和方式之一。潜山特教学校新建技能训练楼,开设情境教室,引入职业教育课程。芜湖市聋哑职业学校根据家长学生的意愿开设中专班。滁州市将市级特殊教育学校升级为特殊教育中专学校,开设的特色课程、职业课程得到学生、家长及社会的一致认可。宿州市特教中心大力开展职业教育,与“鸿正服装服饰有限责任公司”“TATA木门”“多味楼餐饮”等企业对接设立培训基地,先后安排了300多名残疾学生就业。


特教队伍建设加强,特教水平稳步提升

“十三五”以来,全省各地特殊教育贯彻落实《特殊教育三类新课标》,切实把教师队伍建设摆在进一步促进特殊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位置。专业的引领,平台的搭建,财政的保障,实现了特教教师队伍整体提升。

教研、评比常态化,提升特教专业素养。要想当好特殊儿童的“领路人”,仅凭借耐心和爱心往往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必须具备足够的专业素养。为了发挥优质课评选活动在课堂教学改革中的示范引领作用,以评促教,以评促研,省教育学会特殊教育专业委员会每两年举办一次全省特殊教育优质课评比活动和特殊教育论文大赛。合肥金斗路小学近期也开展了一场特教教师“生本智慧课堂”评比活动,目的就是提升近三年新进教师业务能力。而亳州特校的赵庆春、周凤荣、程效朋三位老师,在校长张立峰的大力支持下,于今年7月应邀参与人民教育出版社《聋校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数学》及教师用书的编写工作。历经四个月,共计完成10个教学设计、7个章节。各地特教学校重视特教领域的课程研究,使优质课评比活动常态化,引领特教教师参与教研活动,从而助力教师的专业成长。

强化培训,发挥区域联动作用。皖北片、皖中片、皖江片特殊教育联盟将特殊教育教师专业素养培新排在首位,每年安排各级各类特殊教育专业理论培训。在内容的安排上,既有江浙等地特教专家的讲座,又有一线特教名师的示范课例展示。如定远县特教学校利用暑期组织教师参加继续教育集中培训,六安特教学校举办“教学大练兵”评议活动,皖江片学校开展优秀教师示范课巡回展等。马鞍山特教学校曾多次组织召开皖江片校本教材开发邀请会,铜陵、宣城、广德等特教学校主动要求参与孤独症近教材和培智教材的编写,马鞍山特教学校带动了皖江片特教学校的教学工作,在区域内也起到了引领作用。特教学校积极搭建平台,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在交流中提升自我,在切磋中碰撞出教学艺术的火花,发挥名教师在教师培训中的示范和引领作用,实施优势互补,共同进步。

提高师资待遇,落实特教津贴。改善特教教师待遇,不仅是稳定特教师资队伍的有效措施,也鼓励着更多的人投身特教事业。目前各地均实现了特殊教育教师基本工资提高10%,并按基本工资的20%的任务要求足额发放特教津贴。阜阳市已全面执行特教教师增加15%的特教津贴政策。合肥市率先在《合肥市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中明确,贯彻落实特教教师在享有特教津贴的基础上,学校绩效总量再提升30%。池州、亳州、宿州各地积极将这一政策纳入当地提升计划中。


完善特色课程,形成发展亮点

特殊教育的新发展,必将带来教育模式、教学方法的创新和改变。一代代的特教人满怀着对特殊教育的热爱,为残疾少儿顺利走向社会、有尊严地活着,默默奉献着青春和热血。特教教师勇挑“满足每一位特殊学生的成长需求”的使命,各校在不断创新育人模式和丰富教育形式的同时,积极推进课程校本化建设,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特色校本课程,助力残疾少儿健康成长。

马鞍山特教学校为孩子们量身定制校本课程,2014年便启动了培智职业高中校本教材的编写工作。学校制定了“课程设置方案”,分学科、分组进行校本教材的研发。老师们利用课余时间,深入社区、超市、菜市场、车站、医院等,收集素材,拍摄资料。截至2020年10月,学校已经开发出《生活数学》《生活语文》《生活适应》《健康教育》等,共计10门30本校本讲义。这些教材已经全部投入到教学中,深受师生欢迎。其中孤独症教材填补了全国空白,培智和聋部教材填补了省内空白。

潜山市特教学校把“特奥运动”作为促进学校智障学生“心智体能一体化”发展的手段之一。学校建设有“潜山市特殊奥林匹克运动场”,积极开展特奥运动课程,2016年,学校在省第四节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田径和篮球等项目中,取得了“三金六银十一铜”的好成绩;2019年学校更是代表安徽省参加全国赛篮球项目,勇夺“一金二银”。宿州市特教学校也以体育教育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突破口,积极组织师生开展太极拳、篮球、踢毽子等活动,形成学校体育特色项目。

合肥特教中心立足于“一切为残疾学生的生存与发展奠基和服务”,打造“高中教育、职业教育、康复教育、艺术教育”四大办学特色,新区建成后更是开设了丰富的特色课程。如开设创客、服装、动漫设计、装裱写真等课程,探索职业教育的新途径;艺术教育也成绩斐然,学校的艺术团集体和个人参加全国性比赛8次获得金奖,10余次获得省级一等奖,王香君和郑辞还凭借高超的琴技入选中国残疾人艺术团,舞蹈《柳妞扭》不仅获得了第十届全国美丽校园金奖,还入选了中央电视台校园春晚。

各校特色课程的探索和创建,无不凝聚着特教教师的教育活力与激情;而每一项特色课程的开设,更是每一位参与其中的特教人坚守特教初心、奉献大爱与专业的最美诠释。

办好特殊教育、发展特殊教育是推进教育公平、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教学环境的不断改善,教育经费的加大投入,教育范围的两头延伸,教师教学的质量提升,特色化课程的不断开设,“十三五”期间,我省特殊教育发展全方位的推进和全方面的发展,让我们看到,特殊教育的春天已真正到来!

免费获取【安徽成考网】为您定制的学历提升方案
声明:
(一)由于考试政策等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网站所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二)本网站在文章内容来源出处标注为其他平台的稿件均为转载稿,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您对内容、版权等问题存在异议请与本站联系,我们会及时进行处理解决。
“十三五”安徽教育发展巡礼之特色篇—守教育初心,助力特殊教育迈上新的台阶
字体: A+ A A-